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口香糖救回兩架飛機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【作者速寫】劉道涵,民國七十五年生,眷村第三代,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畢業,現任職銀行界。

 第一次聽到爺爺完整敘述他戰爭時的故事,是在一通從美國亞特蘭大打回桃園的越洋電話中。當時我在美國讀高中,英文老師讓我們自由發揮寫作文,唯一的要求是,題目要跟戰爭有關,於是我打電話給爺爺。
 從小在軍人世家長大的我,第一個想到的戰爭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,以及在同一個時空背景發生的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。雖然有了大方向,可是我卻毫無頭緒,包括文章該如何開頭,更別說內容要寫什麼了。正當我苦惱該從何處下筆時,父親建議我用簡單、明瞭的方式來描述一段當時的故事,而最好的題材來源,便是真正經歷過戰爭、離鄉背井的爺爺。

搶修飛機回臺灣
 我挑了一個爺爺有空長談的時間,打了一通越洋電話回桃園眷村老家。從爺爺接起電話說:「喂,你好,我是劉善榮,請講。」的那一刻起,我第一次親耳聽到了爺爺的傳奇故事。
 爺爺說的是他在南京的最後任務,當時爺爺是中華民國航空委員會的機械士,以修理飛機為主要工作,包含教練機、戰鬥機和運輸機等,因國共內戰逐漸白熱化,爺爺必須常常跟隨軍隊調往各地的前線機場。
 話說民國三十六年,因東北與華北戰爭吃緊,爺爺隨部隊撤回南京大校機場,在徐蚌會戰失敗後,南京岌岌可危。民國三十七年底,已有許多官兵及眷屬到臺灣,但爺爺與十幾位同仁留在南京繼續搶修飛機。爺爺說,當時共軍已佔有絕對優勢,徐州與南京的淪陷是遲早的事,但他與同仁只想著「多修一架,就多一架能飛往臺灣的飛機」,這就是當時空軍機械士最重要的任務。

油箱洞補口香糖
 雖然我已找不到小時記錄故事的原稿,但記憶中有一段很清楚。爺爺說當時資源缺乏,別說是反擊,到最後甚至連修飛機的零件都找不到,但還剩下的兩架飛機,油箱有彈孔的問題(無法裝油),當時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解決。
 眼看著共軍即將占領南京,爺爺與同仁突發奇想,想到用口香糖混合砂土來填這些彈孔,然後將飛機飛往高空,利用寒冷的空氣暫時將混合物凝固,就這樣解決了漏油的問題。最後,在大家通力合作下,終於將這兩架飛機順利搶修完成,並在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安全飛抵臺灣。
 多年後的今天,我還清楚記得爺爺回憶時的口氣。說實在話,當時我的英文尚無法有效運用,但最困難的地方不是將內容正確無誤的翻譯成英文,而是如何將爺爺敘述到精彩時刻的戰爭煙硝味、和那種真實動亂下才會有的故事氛圍保留下來。
 我小學畢業後就去了美國,二十多歲後才回到臺灣工作,一直沒有機會告訴爺爺奶奶一件事,那就是在成長過程中,我最大的英雄就是這兩位老人家,和他們一手建立、辛苦維持的十口之家。
 對我來說,爺爺與奶奶的傳奇並不只是他們的故事而已,還包含了兩位長輩一生中所堅持的美德,包括顧家、負責、正直、尊重、愛國、堅毅、勤儉等。也許時代已經不同,但這些具有原則的人生信仰,是我永遠的治家格言和人生標竿。

(點閱次數:1156)